2)第五百六十五章 一鼓作气_苟出一个盛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到大乱平息,城中凄惨无比。

  顾全武受到李祎启发,知道了皇帝信笺中不拖泥带水的意思,顾不得什么慈悲心肠,尽斩城中豪强、官吏、将领,以绝后患。

  为平息摩震百姓的怨气,将弓裔腰斩于市。

  弓裔算是灭亡了,但事情并没有终结。

  王建于南海府重振旗鼓,收纳渤海、摩震残军,取汉、朔、溟三州,拥军七万进抵平壤,立即向大唐朝廷与顾全武派出使者,承认大唐在半岛上的利益,愿为大唐藩属。

  比起弓裔,王建是更合格的对手,能征善战,深得摩震士民拥戴。

  面对气势汹汹的唐军,王建奉行积极防御之策,与临津江沿线布置重重防御,初步稳住了阵脚,也稳定了人心。

  唐军高歌猛进之势为之一滞。

  而此时恶唐军该出的气出了,该发的财发了,将士皆有倦怠之心,又见江北旌旗鼎盛,大不同之前甄萱、弓裔,渐生畏战之意。

  屡次进攻,皆不能突破临津江防线。

  顾全武与李祎、徐温合议。

  徐温坦言:“陛下集结五万大军渡海而来,不单是为了新罗尺寸之地,也是为了巩固对辽东的攻势,若止步于此,无颜面见陛下。”

  莱州水军与福州水军发了财,但徐州军两手空空,铁圆城早被弓裔祸害的不成样子,油水不多。

  不管皇帝出兵半岛的决断多么伟大多么正确。

  底层将士感兴趣的仍是自己的利益。

  经过利益捆绑才是最紧密的,为将之道不过因势导利而已。

  李祎道:“我军西来,利在急战,今若裹足不前,王建一日强过一日,非常之事当行非常之法,可招募军中勇者,猛将甲士决死在前,将军督战在后,一鼓而破之。”

  战争考验将士的意志,也考验将领的决心。

  除了刚刚登陆半岛,中了甄萱的诱敌之计,基本所向披靡。

  仗太顺了,心就不齐了。

  人一旦有了钱,就会贪生怕死一些。

  顾全武道:“殿下所言甚是,三军倦怠,皆是本将之责。”

  于是选募军中勇士,得甲士三千余人,以李祎督战,徐温为中军,顾全武披坚执锐,领亲兵与甲士同进。

  唐军战心终于恢复过来,想起除了钱财,还有功勋。

  临津江南岸战鼓轰鸣。

  鲍君福领战船击溃王建水军,顾全武趁势渡江。

  北岸之军见只有四千人,不以为意,只当是来送死,这些天的接触,也基本摸清了唐军的战力,大部分觉得不过如此。

  申崇谦、卜智谦两路各万人列阵于后,只等唐军渡江,欲全歼这股唐军,打破对唐军的恐惧,提振国内士气。

  唐军一渡江,立即结阵,申崇谦、卜智谦挥军掩杀。

  两军攻势极为凶猛,也着实体现出王建的不凡,能让原本破胆的军队重新燃起战意。

  五百余重骑兵践踏地面,身后跟着成千上万的步卒,如潮水一般涌向唐军阵列。

  临津江两岸无数双眼睛看着。

  王建才是半岛上真正的英雄,朴景辉、弓裔、甄萱不过是土鸡瓦狗。

  但若论英雄,又怎比得过中土?

  古往今来,中土英雄人物如浩瀚星辰,冠绝苍穹之下。

  所以华夏才能屹立于东方大地。

  顾全武世之雄者,徐温一代枭雄,李祎亦是当时之英,诸如刘存、鲍君福勇武者,如过江之鲤。

  重骑撞在步军铁阵之上,血肉横飞。

  唐军步阵一步不退,缺口立即有后队补上。

  在五百重骑没有挫动唐军阵脚时,这场战争的胜负已经分晓。

  潮水再汹涌,也无法撼动磐石。

  惨烈的厮杀,让新罗人见识到真正的唐军威武。

  能被称为勇者,当然是经历了重重血战。

  人命仿佛麦子一样被收割,一层又一层。

  岸上的鲜血流入江中,染红了江水。

  顾全武立于阵中,指挥若定,不时射杀敌军将佐,危急时,亲自持剑战于前阵。

  唐军的血勇被彻底唤醒。

  徐温趁机在江南激励士卒,“国家上将尚不惜命,尔等有何脸面贪生怕死!”

  士卒皆为之感召,纷纷渡江击敌。

  唐军声势大振。

  王建苦心构筑的江北防线顿时崩溃。

  是役,申崇谦、卜智谦被斩于阵中。

  洪儒、裴玄庆欲救援,为乱军冲击,兵败如山倒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ushufang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