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0023章 大国财政_苟在大明我被朱元璋偷听心声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在行军打仗,称帝之后打服了北元。

  紧接着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农业生产。

  他是农民出身,对农业生产很是了解,但是对于财政却没有深入研究。

  朱元璋的学习能力特别强,文化基础薄弱的他,通过自己看书,居然在对联上造诣不低。

  今天,朱允熥这么一说,朱元璋就如同醍醐灌顶,恍然大悟。

  终于明白了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意用宝钞和通宝的真正原因。

  不是因为推广不力,而是因为宝钞贬值、通宝不值!

  幸亏有皇孙在身边,否则,自己就被这些大臣们给糊弄住了。

  “范敏,咱问你,咱发了多少宝钞,总面值多少?可以供老百姓兑换的银子有多少?”

  朱元璋的问话,一下子震住了范敏。

  这些数字,不管是帐上还是心里,都没数!

  “陛下,户部只有鱼鳞黄册登记详细。洪武五年以来,先后发行宝钞十余次,总的面额多少,没有详细统计。”

  范敏用袖子擦了擦额头:“国库的银两本就不多,大部分银两都散在民间,宝钞兑现起来,着实有些难度。”

  听到此,朱元璋有些微怒。

  原来,范敏也懂皇孙心中所讲的“准备金”。

  就是说,宝钞和实物要有明确的对应关系。

  现在,国库的银两没那么多。银两在民间,也没人愿意换成宝钞。

  如此一来,宝钞可不就成了废纸一堆?

  范敏刚才居然还在蒙自己!

  “我大明与北元这些草原蛮族不同,他们可以没有财政,没有货币,缺粮了就南下打草谷。而我大明必须有稳定的财政。”

  “有稳定的财政,就必须有稳定的货币。”

  “你们说一说,要发行宝钞,朝廷和下面的官府要用什么样的实物相对应?”

  大臣们都皱眉思考起来。

  「老朱对财政也有研究?简直颠覆了我的认知!」

  「秦汉以来,官僚系统分得笼统,不是文官就是武将,未免太简单化了。」

  「时代越进步,经济越发展,负责治理的官员就越要专业化。」

  「会打仗、会写文章,根本应付不了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发展。」

  「传统科举出来的文人,除了会咬文嚼字,别的可真就啥也不会了。」

  「大明,太缺少专业人才了!懂财政、通金融的人,根本就没有啊。」

  朱元璋又得到了三孙的表扬,高兴的同时,又思考起来。

  自古以来,军兵未动,粮草先行。

  没有好的理财能手,打仗都没有底气。

  自己之所以能够打垮元朝,很大程度上是有了李善长。

  李善长善于理财,朱元璋只管打仗,从来不考虑钱粮够不够的问题。

  其功劳堪比汉代丞相萧何。

  只是,他提拔了胡惟庸,对胡惟庸的谋反不报告、装聋子,所以被杀掉了。

  现在,真的是缺乏理财方面的能手。

  听朱允熥的心声,可以断定,朱允熥就是这方面的人才!

  只是,他一直低调隐藏。

  要解决问题,就只有让他待在身边,随时从他的心声中找到办法。

  兵部尚书齐泰出班奏道:“陛下,臣以为,宝钞对应的实物,应该是粮食。”

  看到朱元璋没有反应,又继续说道:“民以食为天。最不会贬值的,老百姓最需要的就是粮食。”

  “有粮食作实物对应,宝钞一定不会贬值。”

  “而且各府县都有粮库,百姓兑换起来也比较方便。”

  不少官员点头,认为齐泰说得很有道理。

  朱元璋想了一下,齐泰也说到他心里去了。

  不管干什么事情,都要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。

  发生宝钞也是如此,其对应的实物,也应该是百姓们常用、必用之物。

  朱允炆看朱元璋微不可察的颌首,马上说道:“皇爷爷,孙儿认为齐大人所讲极为在理。”

  朱允熥看了看朱允炆,又马上低下了头。

  嗯?

  朱元璋条件反射般支起耳朵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ushufang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