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434章 京察和考计_史上最稳太子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太子,应该是看到了这一点,所以选择拖延,而并非反对,他并不想让这样一道国策尚未出生,便被扼杀在萌芽之中。

  所以,最终才选择了委婉的态度,这说明,太子的态度是要补救这样一个巨大的漏洞,而并非另起炉灶……

  电光火石之间,刘伯温思索许多,对于朝中的局势,他仿若一个局外人一般,洞若观火。

  对于各方的心思,皆有所揣摩。

  咱这位太子爷,除了精于算术之外,这操弄政治的手段也并非是一个雏儿啊!

  目前虽然未到炉火纯青,操弄人心的地步,可是,审时度势,已然是练到一定火候了!

  想到这里,刘伯温不由得笑了笑。

  刘伯温能想到的,老朱自然也能想到,作为皇帝,他有独属于自己的灵敏嗅觉,脑海中稍一分析,便猜测出了事情的真相。

  即便毫无逻辑,但是他的直觉,依旧能够直指真相。

  再加上对自己儿子的信任,老朱当即就道:“太子此言,亦是不无道理,发行货币之事,需从长计议,再三考察方可施行,此事,再做讨论。”

  胡惟庸见朱标给了自己几个眼神,心中亦是会意,再加上朱标方才表露出来柔和的态度,胡惟庸也并未有过激的反应,而是收拾了一番思绪。

  随后他拱手拜道:“臣这第十策,乃施行京察和考计制度。”

  胡惟庸话音刚落,还未开始仔细讲解,顿时,朝堂之中就一片哗然,无数大臣已经开始议论纷纷。

  就连朱标此刻也被惊的眼珠子直瞪。

  我的个老天爷,这究竟发生了个甚?

  胡惟庸这一手,属实来说,把朱标给惊的不轻,他是怎么想都没想到,胡惟庸会来这么一手。

  原先历史上妥妥的没有这事儿。

  这一点,朱标是有印象的。

  京察和考计,其实在宋代的时候,因为历经时代较长,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了。

  可是伴随而来的元朝,却将这一制度完全废弛。

  而这段时间,已经将近一百年。

  这也导致了元代所有的官员都是撒了丫子的狂欢,朝廷压根就不管这些官员在地方上做了什么勾当,就一句话,你能收上来税就行。

  税收上了,你自己在民间搜刮再多,那都是不管的。

  而现在的大明,接手的就是元朝留下的这么一桩烂摊子,这地方上的官员,许多也是元朝的旧官员。

  对于京察和考计,他们压根就没这个概念的。

  但是现在胡惟庸重新将这个提出来了!

  很明显,倘若按照胡惟庸这一方案执行,那最终,毫无疑问,在所有官员脖子上,都上了一道枷锁。

  不管是在京城的官员,还是地方官员,都逃不掉。

  即便是此刻胡惟庸还没细说具体的方案,但是,众多的官员,仿佛已经看到昏暗的未来。

  就胡惟庸那行事风格,断然是不会太过松懈的,考核也定当非常严谨。

  丞相如此做法,岂不是官不聊生?

  这样的想法在不少的官员心头萦绕,胡惟庸提出这样的方法,实在是太可怕了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ushufang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