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零七章 亚圣_四合院:我是杜守义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远,但至少目前有了个朦胧方向。而有些问题即使有明确方向也很难得到解决,比如信仰问题。

  王羲之儒、释、道三家精通,他的字里处处有道教的‘阴阳’。笔墨浓疏,笔划粗细,字体大小等等等等。

  这些都是深深印刻在他骨子里的东西。不用刻意为之,一提起笔就自然而然地就流淌出来了。

  可这让杜守义怎么办?他也去信道?这么多年的教育,现在的社会环境,实在是...

  这个问题杜守义早知道了,但一直没有解决方案。他现在只有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:熟能生巧。多看、多想、多多练。

  赵孟頫说过:结字代代不同,但笔法是千古不变的。杜守义面临的‘阴阳’不止属于结字范畴,也是种花书法里的一大‘奥义’,是必须找到解决方案的。

  杜守义想要登极还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:文。

  从秦末汉初开始,文字摆脱了一个单纯的工具载体,渐渐的形成了一门艺术,成为‘书法’。

  可历朝历代,见过有几个‘书法家’是只会写字没有文名、功名的?坦率讲,一两千年以来,只有三四个而已。

  他们基本都或有官身,或是书文俱佳一时翘楚般的人物。

  自古,书法是文人‘杂艺’,并非光宗耀祖之业。

  远的不说,启功先生和林散之先生就是这样认为的。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墓碑上刻的是‘诗人林散之’,而不是‘书法家林散之’。

  说白了,经史子集,诗词文章,或者是济世学问,这些是‘胜事’。若只单说某某某是书法家,就像在夸他吃饭吃得好,吃相很优美...

  书法就是这么一个很尴尬的东西,自李唐以后书法日渐昌盛,但依然无法改变它‘杂艺’、‘巧艺’的定位。

  日后刘墨先生的一句话说得非常好:书法,‘有学问的没兴趣弄,没学问的又弄不好’。

  这句话稍微琢磨一下你就能明白,书法其实是排除在学问之外的。‘文人’想要立身靠的还是学问,单靠一笔好字不行。

  对于这点杜守义倒不担心,他前世就是研究学问的,累积颇深。

  系统也早就着手补充他的‘涵养’。空降数学补短板不说,上个月更是奖励了高级‘写作’技巧,让他文理双开花,在学问路上能走得更远。

  他一开始以为这个技能是给棒梗的,但后来慢慢发现,这是系统给自己的。搂草打兔子,棒梗倒也能得好处。

  系统还奖励了工笔画。琴棋书画嘛,士大夫的门脸。

  不会诗词歌赋也就罢了,小道耳。写文章你要会吧?要会画两笔,至少要说得出道道吧?

  你说自己是个很‘纯粹’的书法家,除了写字什么都不会?呵呵,呸!‘吏役’耳!

  话说回来,又要提到刘墨先生那句话了,真什么都不会,字也写不好。

  说到这

  请收藏:https://m.yushufang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